作者 不老的老人 的博客网址: (此文原载《湖北教育》(时政新闻)杂志2006年第8期)
这是一个合理的结果
作者 不老的老人
本文是我的一篇旧作,去年发表在一本教育期刊上,现在重发,原因有三:一是近期太忙,没有时间写新作,又不好意思看到朋友们乘兴而来,又空手而归,故将旧作拿来凑数。二是原发表的是教育专业刊物,估计大多数朋友没有看到,所以虽旧犹新。三是新洲是我的家乡,我为我的家乡自豪,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了解我的家乡。
文章有点长,关心教育、对教育有兴趣的朋友可一定要往下看!
高考揭榜,新洲区又一次站在全省全市前列,人们已经记不清楚这是第几次了。
请看一组数据:2006年高考,新洲区文理科600分以上共有182人,占全省的3.3%;过重点线1213人,占全省3.2%;本科线上5452人,占全省的2.8%,而新洲区的总人口不到全省的1.6%。也就是说,新洲区600分以上和重点线上人数超过全省平均数一倍多,本科线上人数接近全省平均数的两倍。重点线和本科线上人数均超过武汉市的五分之一,而新洲区的总人口仅为武汉市的12.6%。
一个经济欠发达、77.8%的人口为农民的农业区与它创造的高考“神话”,有着很大的反差,有人把这称之为高考的“新洲现象”。人们在习惯了新洲“第一”的现实的同时,更希望破解 “第一”的秘诀。
像寻找武林秘籍的侠客,记者来到了新洲区,深入到学校和社会,接触了众多教育工作者和社会人士,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希望能够找到致胜的“宝典”,但最终没有找到。然而在通过接触大量的人和事后,得出了一个结论:新洲区高考长盛不衰是一个合理的结果。
均衡发展造就的群体优势
与其他县市重点高中一枝独秀所不同的是,新洲区的高中多头并进,群芳争妍。2006年高考,全区文、理科过重点线1213人,区一中过一类线410人,只占34%,其他66%分布在二、三类高中。600分以上的182人中,区一中107人,其余的分布在二、三、四中。人全区过本科线5452人,其中三所规模较小的三类高中就达到545人。区三中600分以上的有26人,过重点线的有?人,过本科线的有850多人,足可以与不少地方的一中媲美,而二中、四中与三中基本上处在同一个水平线上。
家住李集镇的张芳今年中考成绩离区一中的录取线差5分,该上哪所高中?她与家人很快达成一致意见,就上片内的新洲二中。他们选择的理由很简单:上二中照样能考好大学。每年秋季开学时,新洲的老百姓不用为自己孩子上高中的事情而焦虑、奔波。对他们来说,上不了区一中,就上片内的二类高中,他们说,片内高中的质量就相当于很多地方的一中;片内的高中上不了,可以进三类高中,走艺术、体育特长发展之路,照样能上好大学。
早在1994年,当新洲“两基”工作基本达标后,县教委就制订了高中教育发展规划,新、扩、改建高中的工作列入了县委、县政府的工作日程。从新洲的地图上,可以清晰地看到新洲高中的发展思路。新洲的10所高中,区一中、区实验高中在城关,二、三、四中呈品字形分布在仓埠、阳逻、旧街三个大镇,城镇人口较集中的城关、阳逻两大镇再另设一所普通高中,职业高中位于农村经济发达的汪集镇,民办高中位于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阳逻镇。10所高中,其中有8所规模都在3000人以上。高中阶段学生入学率超过78%。普通高中的二、三类学校所形成的集团优势,成为支撑全区高中教育的半壁江山。
在描绘高中发展的鸿篇巨制时,新洲一开始就将科学布局体现在利于均衡发展、利于高中普及和利于学校竞争上。1994年迁建区一中,征地210亩,新建校舍12680平方米,投资1600万元;1995年迁建区三中,征地206亩,新建校舍21000平方米,投资1800万元;1996年迁建区实验高中,征地165亩,新建校舍19631平方米,投资1700万元;1999年迁建阳逻高中,征地108亩,新建校舍13870平方米,投资1630万元。其间,还对区职业高中、区二中、区四中、城关高中4所学校进行了扩建、改建,累计投资4566万元。各所学校虽然建筑风格各异,但办学条件基本都在同一水平线上。区教育局在配备师资时也充分考虑学校间的均衡性。高中招生除区一中面向全区提前招生外,其他学校实行的是划片招生,区一中的调节线与二、三、四是录取线交叉。整体水平的提高加之各校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老百姓在送子女入学时,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理性的选择,身边就有适合自己的学校何必舍近求远,二类学校也能保证成才自然不会多花钱去追求名校。在这里没有引发“生源大战”的群众基础,每年的高中招生工作,包括高中收费,都是规范而且有序的。
在生源条件、办学条件、师资条件大致相当的情况下,新洲各高中形成了自然的竞争态势,呈现出了百舸争流的局面。省级示范高中区一中是第一梯队,既有与全省全市同类学校的竞争,也有来处区内二、三、四中的压力;二、三、四中三所市级示范高中是第二梯队,三所高中不相上下,齐头并进;城关高中、实验高中和阳逻高中是第三梯队,各显特色,各展所长。
“有竞争就有压力,有竞争才能有提高。”新洲区教育局分管教育教学的李来宝副局长显然对这种竞争格局非常满意。在条件均等规则统一的前提下,新洲的高中竞争是有序的理性竞争,是和谐的良性竞争。
从上世纪末至今,我省掀起了一股迁建一中的热潮,不少地方大手笔、高投入、高标准迁建一中,导致学校负债过重,运转困难;导致教育资源配置失衡,拉大校际之间的差距。由此而此引发了一系列的恶性竞争,生源大战、优秀教师争夺战、互挖墙角、以邻为壑,破坏了高中发展的“生态环境”。与新洲的情况相比,二者高下立判。可以这么说,新洲区高中教育的发展水平,比那些地方整整领先一个时期。新洲区高考的胜利,是科学发展观的胜利。
两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
2004年初,原新洲一中校长调到武汉市教育局后,谁来担此重任?区教育局党委没有采取“少数人从少数人中选人”的“伯乐相马”式的内定人选,而是面向全区的校长公开选拔。通过考试、考核和区一中教职工投票,区三中的校长万清华走上了区一中校长的岗位。从三中教师、教导主任、副校长、校长走来的万清华,在一中很快进入角色,2005年和2006年高考,一中保持了质量连续创新高的发展势头。
新洲区向来把校长与优质学校一样看待,当成一种稀缺资源。在干部的选拔任用上,一直采取考试、考核、民主竞选、试用、聘任的程序进行,力求将干部的成长过程融入到专业化发展的过程之中。
区教育局局长夏春胤,也是一位教育专家,他从区一中教师、教导主任、区教研室主任、区教委副主任到区教育局局长,他的工作经历在新洲区教育界很有典型性。目前,在新洲区教育战线各个关键岗位上,教育局局长、副局长,教研室主任,各高中校长、副校长,个个都曾是教学骨干,都是从教师中脱颖而出,在学校中层干部岗位上一步步选拔上来的。“新洲的局长和校长都是在工作中干出来的。”新洲的老师们都这样说。
专家型的领导对教师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有着很强的号召力,他们的成长经历和人格魅力对全区师生有一种独特的引领作用,管理学校自然有一种“治大国若烹小鲜”式的从容。因为校长、局长本身就是业务骨干,所以在“文人相轻”、知识分子集中的高中,老师们也都很服气。
新洲的高中与很多农村高中一样无一例外的存在教师流失问题。在区教育局组织的“中小学校长论坛”上,区内高中的各位校长就破解这一难题交流了本校的特色做法。而他们的做法都有一个共性:并不是只是用钞票留住老师,更多的是用感情留人,用事业留人。新洲四中地处农村,位置偏僻,流失最为严重。如何拴住老师们的心?学校主动与城区最好的中小学校联系,减免入学费用,安排专车接送,解决了教职工子女入学问题;学校年轻教师占到了90%,校工会当红娘,为青年老师牵线搭桥,使不少教师终成眷属,88对夫妻扎根四中。他们还实施了“健康工程”“温馨工程”“富安工程”“读书工程”,营造了拴心留人的环境。各学校都在为教师成长、成名营造良好的环境,一位老师说:“学校为教职工想得多,工作做得细,我们当然乐意为学校打拼。”
在53公里外的武汉市城区高中教师待遇明显高于新洲的情况下,“近几年新洲高中教师流失人数很少,出去一两年的老师有好多又回来了。”老师们说,还是在新洲的高中教书环境好,利于自己成长,利于自己发挥才干。
教师既是工作体,更是生命体。当教师把专业发展当成自己的内在需要时,他们就能够为责任和信仰甘愿付出。新洲的每一所高中十分注重用激励、赏识、公平去引领教师自觉主动地寻求各自专业发展的自主权和自由空间。
“新婚之夜你们怎么还查学生寝室?”新洲二中的张平校长对着正在检查学生就寝的宋卫华老师严历地批评道。而此时张校长心里却十分感动。宋老师夫妻在大喜之日送走了亲朋好友,首先想到的是学生。而张平自己资助一名贫困生读完高中后,又接着资助她上大学。在区内各高中每天都能见到教师们废寝忘食工作身影,每一所高中都能讲出很多关于老师们为贫困学生的饭卡充值、为贫困学生交纳学费的故事。
“一盘棋”策略将所有力量有机整合
新洲现象的成因到底在哪里?很多人直接从高中教学工作中寻求答案。全区教学工作“一盘棋”便是其奥秘所在。“一盘棋”的策划者是区教育局,“操盘手”则是区教研室。
今年高考前夕,区教研室高中语文教研员汪鉴利在各校巡回指导时发现,语文老师对学生应用文体的写作训练面太窄。为此,他确立了应用文体的训练专题,召集各高中高三语文备课组长会议,集思广益,查漏补缺。高考结束后,学生们都说:“我们的语文老师真神,会押题,一个星期前训练的如何写主持节目的串台词,居然在高考试卷中出现了。”
超市因其商品的货真价实、适用对路、购物方式的灵活、自由而备受消费者青睐。新洲区的教研室就被各高中戏称为“教学资源流动超市”,各科教研员就是“超市”的采购员。在教学上,各校都有自己的章法,老师都有自己的招式,这些都是“超市”的“货源”。各科教研员把在一段时间内发现的倾向性问题或教师的高招及时归纳成一个个专题,分给相关学校的教研组攻关,然后汇总,形成有推广价值的做法或成果。然后,要求各位老师用适合本校、本班学生实际的方法应用到教学中,以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的学习环境虽有不同,但都能享受到区内甚至省内外的优质教育资源。
“新洲的学生使用的是新洲老师们自己编写的高考资料,这些资料将在不断的完善中形成‘新洲秘笈’。”区教研室主任刘汝明说。此话不无道理,新洲的高中教学强调的是“集团作战”,注重发挥团队精神,他们所实施的每一个步骤都紧密结合新洲实际,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新洲区的教研室是全省少有的门类齐全的教研室,分有小学、初中和高中三大组。高中九大学科的教研员均是全区高中教师中的佼佼者。39岁的区教研室主任刘汝明是新洲最年轻的高中历史学科特级教师,1989年湖北大学历史系毕业后,被分配到新洲三中担任历史教师,后被提拔为副校长,去年走上了区教研室主任的岗位。他不仅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具有权威,而且深谙高中教研工作。
九大学科的教研员既是高中教学的指挥员,又是战斗员。他们或集中解剖一所学校,或独立举办一次现场会,或直奔课堂听课,或到教师办公室检查教师备课笔记、学生作业批改情况。每学年下校调研、组织活动时间都在100天以上。也就是说。除去节假日,教研员有一半以上的时间“泡”在学校。一线的老师可能不会在意来校检查工作的领导,但他们却很在意来校的教研员。
针对区教育局提出的“高考升学要有品位”的要求,区教研室坚持各类教育一齐抓,保证义务教育的高质量,以保证高中生源的高起点;高中三个年级一齐抓,突出重点,保证高中学生发展的高速度,高一抓习惯,高二抓防分化,高三抓备考。
分管教育教学工作的李来宝副局长说:“全区高中教学工作一盘棋并不是要求各类学校齐步走,而是要求各个学校、各位老师能将自己的能量发挥得淋漓尽致,实现工作价值的最大化,实现师生相融、相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较好的发展。”
科研解难题 管理出质量
在新洲的每一所高中,有三种人必须持证上岗——校长、班主任和备课组长。班主任和备课组长持证上岗是新洲区教育局自己制订的“土”政策,先由本人提出申请,然后由区教育局统一组织培训,考试合格后发证。对申请备课组长培训的人员还要进行资格审查:必须是所教学科的骨干教师。新洲区教育局抓高中教育,重心放得很低,工作抓得很细,既抓校长,还抓班主任、备课组长;既抓区教研室,还抓各高中的年级组。教研室和各校的联考、月考质量分析会、备考会,教育局领导都会亲自到会,查漏补缺,研究部署下一步的工作。
走访每一所高中,让记者体会最深的就是学校倡导和实施的精细化管理。他们将精细化的管理落实在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中。新洲二中每半月出一期《教育简讯》,内容包括教师到岗情况、月考质量分析、优秀试卷评点、教师个别谈心记载、教师每周听课情况。而与之相适应的是一套完善的教学管理体系。“每个教师做出的考试质量分析,要统计出每一小题的错误率以及出现错误的种种情况,否则将是不合格的质量分析表。”二中张平校长说。
各学校针对质量分析结果,都有一套有效的培优转差措施。他们因人而宜,有的进行心理辅导;有的进行学法指导;有的专门开小灶,设计习题进行补充训练。阳逻高中还根据学生底子薄、基础差的特点,由各科骨干教师主办基础知识讲座,由学生自己选择参加,弥补差距。
新洲的每一所高中,从校长到老师几乎用的是同一张作息时间表:早上五点半起床,晚上10点半学生全部就寝后才下班。中午和晚餐时间,每个教室都有老师在场,随时解答学生的疑难。很多老师与学生同吃、同住、同娱乐,学生的喜、怒、哀、乐全在老师们的掌控之中。精细化的管理虽然让校长和老师们感到很累、很苦,但他们的苦和累换来的是师生关系的和谐相融和教育质量的快速提高。
“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研究工作化,工作研究化”是新洲高中教育教学管理的一大特色。每一所高中根据学校实际都选定了科研课题,他们将课题研究同教育教学工作有机结合,以破解管理中的难题,直接为教育教学服务。新洲四中通过《农村高中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科研课题,教师找到了管理和引导农村高中贫困学生的更科学、更有效的办法,该课题还获得武汉市科技进步三等奖。新洲三中针对生源特点,选定了《农村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课题,老师们纷纷在自己的学科内针对学生的心理现象探索学科教学内容,寻找科学的浸透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高了,一些心理问题在潜移默化中也迎刃而解。
浓厚的重教风气 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
2006年6月6日,是新洲二中学生到城关参加高考的日子,当满载1000多名高三学生的20多辆中巴车鱼贯驶出校门时,仓埠街道自发等候在街两旁的群众燃放鞭炮,夹道相送,俨然欢送出征的战士。二里多的街道竞走了半个多小时。整个仓埠镇沉浸在充满激越的鞭炮声、祝福声、欢笑声的节日气氛中。高考成绩揭晓的当天晚上,很多家长又带着烟花,自发来到二中操场上燃放,延续两个多小时的烟花,映红了仓埠镇的夜空。像仓埠街这样,群众给学校、给师生的礼遇,在新洲已成为0000传统。
“新洲百姓的教育情结由来已久,而这种情结是形成‘新洲现象’的原动力。”新洲区教育局党委副书记陈琳说。新洲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早时有著名的问津书院,规模宏大,因孔子造访而得名,明末清初鼎盛时,弟子上千人。悠久的文化,铸就了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新洲人见了面,寒暄之后习惯性地会将“孩子上了哪所大学”“听说你的细伢成绩不错”之类的语言作为对对方的关心与问候。“我的伢不行,还得加把劲”则是他们回应问候的经典回答。新洲的街头巷尾,人们谈论的话题多与教育有关。一名地道的农民可能不知道世界杯,不知道NBA,但谈起伢们准备上哪所大学,那所大学怎么样,则头头是道。“新洲的老百姓对教育几乎到了痴爱的地步。”新洲二中张平校长深有感触地说。
新学年开始了,在新洲四中的新生报名处,当来自三店的新生王谦看着父亲王学友递过夹杂着众多十元、五元甚至一元、两元面钞的学费报名时,泪水在眼眶里直打转。开学时,在门庭若市的各高中,可以毫不费力地捕捉到类似的镜头。由于供自己和已经在上大学的哥哥读书,家里那三间破烂的平房多年来一直没有变化。王学友的想法与新洲的众多家长一样真实朴素,“细伢读书是大事”。来自大渡河口村的一名学生家长说:“这些年社会上攀比这、攀比那,我们村里是上大学攀比,哪一家也不落后。各家都节衣缩食供子女读书,每年全村用于子女读书的费用将近20万元。读书的人家没钱做楼房,伢们毕了业在外地工作不需要做楼房。读书的风气浓,村风也好,现在在大学读书的细伢中,有六七人入了党。”
新洲的老百姓送孩子上学如此慷慨,建校办学也是如此慷慨。“普九”时,群众捐资办学,村与村出现了建校攀比风,能建楼房的,老百姓坚决不让盖平房。群众以极大的热情办教育,全区各学校的办学条件有了根本的改善,义务教育质量得到快速提高,源源不断的高素质的学生促进了新洲现象的形成。
区委、区政府积极保护和引导群众对教育的激情,为教育的发展大开绿灯。对涉及教育的人事编制、教育经费等难题,区委、区政府总是优先考虑,重点解决。新洲二中是新洲区区长张侠的包点学校,今年他先后三次专程到二中研究指导工作,并亲自为师生作考前动员。新洲区的主要领导一人包一所高中,教师节、年终、高考前区领导都会到所包学校与师生座谈,为学校解决实际困难。
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成了培育新洲现象的温床。教育在这个环境中得到发展,百姓也正是有了这个环境而享受到了更优质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