犍为县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简 报
第 二 期
编者按:根据省市关工委文件精神,今年关工委工作的重点之一,就是要深入进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中国革命传统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引导青少年弘扬民族精神,增强爱国情感,把个人的成长进步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为此,今年上半年县教育系统关工委先后深入到寿保、伏龙、玉屏、龙孔、大兴、四平、岷东、罗城等初中举行“继承优良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专题报告会,收到良好效果。现将县教育系统关工委委员、理想道德法制教育组组长、原犍为职高校长许棠安同志所作报告主要内容印发各校,作为开展优良传统教育参考。
抄送:市教育局关工委、县关工委及相关部门。
诠释“忠孝节义”,践行“八荣八耻”
作者:许棠安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明,蕴藏了许多博大精深的国萃道德文化,如忠、孝、节、义的四字内涵和外延内容就在其中。即使在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时期,“四字”国萃道德文化,仍没有失掉对子孙人格的教育意义。因为它已经被实践证明是中华民族永不衰竭的精神准则,是铸造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核心物质基础的内容。我们诠释忠、孝、节、义和社会主义新时期“荣辱观”的两个概念,还发现有很多异曲同工之处,它们互为诠释,一脉相承,心有灵犀,厚德载物。千百年来,我们的民族就是用“四字”国萃道德文化武装头脑,培养健全人格,复兴中华的思想灵魂。并以此成功地培养出数以亿万有种、有血、有意志的英雄儿女。英雄儿女们曾高举“四字”大旗,为实现民族独立、保卫祖国神圣领土完整,建设繁荣昌盛的国家自强不息、勇于牺牲,用生命和鲜血铸就了中国千年文化灿烂史,谱写出一曲又一曲精忠报国、震撼世界、气壮山河的凯歌!
“四字”道德文化 “忠、孝、节、义”被历史视为国萃精华,今天仍闪闪发光。它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容更能紧密相连,前后呼应。中学生能活用“四字”道德思想,去其旧时代的糟粕,取其道义精华,做到古为今用,就能更好地发挥教育激励公民的作用。
“忠”指的“忠臣、忠诚、忠义、忠贞”之意。其忠诚的含义是指一个人对国家、对人民、对事业、对领导或朋友的忠实与诚信,帮助别人做事时应尽心、尽力、尽智的一种责任。宋代岳飞母亲在他背上刻的“精忠报国”,当作了他一生做人的道义,也是先辈们对“忠”字一个完美解释的典型。
如:特级战斗英雄黄继光,是四川省中江县人,1930年他出生在贫苦农民家庭,幼年丧父,从小受尽地主的压迫和剥削,苦大仇深。1950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后,于1952年10月14日,在朝鲜上甘岭战斗中,他连中两弹,血流如注,两次昏死,仍不屈服,苏醒后,冲向敌堡用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机枪眼,让战友们全歼敌人1000多人,使我军取得了上甘岭战役的决定性胜利。黄继光牺牲后被中国人民志愿军授予特级战斗英雄称号。
北京市平民教育家孙刚,他33年如一日,在北京22中教书、育人,他身患肝癌后的最后一年,当班主任所带的班,共有40个学生,在他的教育辅导下,其中22人当年考上北大、清华,一人考上日本早稻田大学,其余13人全部升入了重点大学。他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甘为人梯,为教育事业废寝忘食、默默奉献、呕心沥血的精神感人至深。他死后,曾经所教过的4000多名学生自发从世界各地回国参加老师的追悼会。党和国家领导人贾庆林等也参加了悼唁,其悼唁场面悲壮感人。
杰出的科学家水稻杂交之父——袁隆平,之所以能成为世界有名的水稻专家,是他数十年坚持在田间搞水稻杂交试验并取得了很大成绩。现在他的水稻杂交育种已遍及印度等40多个国家,杂交面积达60亿亩,增产稻谷6000多亿公斤,为世界水稻增产做出了杰出贡献。1998年朱镕基总理拨款1000万元支持他的科研。他被称为解决世界粮食安全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的“福星”。
黄继光、孙刚、袁隆平,他们是我国千万个履行“忠诚”道德文化,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事业的优秀份子的代表,是践行“热爱祖国、崇尚科学、服务人民”的“荣耻观”的光辉典范,是把传承道义的国萃文化和“八荣八耻”有机结合,付诸实践的领头人,是作杰出贡献的民族精英,是值得祖国人民尊敬、爱戴的好儿女,好榜样!
“孝”的含义古今也有多种解释。这里主要是指“孝道”、“孝敬”与“孝心”和“感恩”等内容。众所周知中国人民理应继承道德文化,传承“孝顺”之心,即孝顺父母或尊敬长辈,无论何时、何种情况下都应常怀一颗孝敬或孝顺长辈之心。“孝”是中华民族一种美德,是中国人良好的品质修养的象征。感恩是“孝”的外延,所谓感恩是每个中国公民应不计得失,一生中不仅要感恩祖国、感恩人民、感恩父母和社会,而且还要感恩一切有恩于自己的人,做到“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只有让世界充满爱、充满关怀、人人心中常怀人性化的感恩情怀,社会才会变得更美好、更和谐,生命才会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如:成都市新都区36岁的女青年王萍,当她妈妈患直肠癌逝世后,她的“孝道”和“感恩”体现在毅然辞去心爱工作,继承母亲的遗志,在社会上领养了六个非亲非故的残疾孩子,每月让一个九口之家仅靠丈夫每月不到2000元的打工工资维系生活。她认为这样做是对母亲生前和死后最好的孝顺,是对社会最大的感恩!
河南省孝子张尚均为感恩父母,敬好孝道,读大学时把患脑溢血、半身不遂的母亲,背到长春,一边打工挣钱为母亲治病还供养90岁的祖母,一边坚持学习,在读大学三年间有五个学期他获得了奖学金。毕业后,还以省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国家税务公务员。他的孝心与艰苦奋斗的求学精神,受到全国各阶层人民的赞扬和表彰。再看老一辈革命家陈毅元帅,62岁还亲自给母亲端屎、洗尿裤,尽一个儿子孝道。人民的好干部孔繁森,三赴西藏工作时都跪着向母亲辞行。他们的行为举止堪称践行“八荣八耻”的表率,更是传承道德国萃文化,“万事孝为先”的高尚人格魅力再现。其“孝心”会被千秋万代传为佳话。
反之,我县新民镇某初一中学生王××,平时不学无术、好逸恶劳、贪图享乐、无视法纪,更不思感恩。他放学后撬门入室,去邻居家偷盗时,还用自家“闻到来”毒鼠药毒死邻居老少三口,后摸走死后老人衣包里仅有的87.5元现金,又丧心病狂地放火烧房,企图毁尸灭迹,最终受到法律严惩。像王××这种“危害祖国、损人利已、见利忘义、违法乱纪”的学生败类,每个中学生都应和他的丑恶行径决裂,让不良行为受到社会谴责。今天中学生应分清善与恶,决不能和他的恶习与不法行为同流合污。中学生要提高觉悟,人人口诛笔伐,不断痛斥像王××之流的害群之马违法乱纪、见利忘义的可耻行为。
今天,我国已有老年人1.44亿,占世界老年人口的1/5,因此尊老、敬老、爱老、助老应成为中学生的一种美德和应有的品质。
“节”在传统道德中解释主要是指封建时代妇女的操守、贞节和 “民族气节”两种。中华民族传统的气节是:“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宁愿玉碎,不做瓦全”等。我们的祖先就是用这种精典规范来教育每个中华儿女做人、做事。
记得我国西汉时期有一位使者,叫苏武,曾受汉武帝指派出使匈奴。去后,他的副使张胜伙同胡人谋反,苏武受到牵连。匈奴头目单于软硬兼施要苏武投降匈奴,并给他许愿给予荣华富贵和高官,但苏武义正辞严、刚正不阿、视死如归、回答坚决,拒绝投降!单于无计可施,只好将他流放在人迹罕至的北海,让他和冰雪相伴,吃野鼠和野草根度日整整十九年。流放中他手紧握汉使节杖,遥望南天,常思国、思民、思家,表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的民族气节。终于在十九年后的一天见到了汉朝使者,最后待白发苍苍才回到了朝思暮想的祖国怀抱。他的民族气节气贯长虹,与日月同辉,永载青史,让中华民族传颂千秋万代。苏武是中国历史上永不言降的民族英雄,是一位铁骨铮铮的中国男儿!
近代中国史上无论发生的气壮山河,举世闻名的抗日战争、抗美援朝战争,还是和平建设年代的抗洪精神、航天精神等都是中华民族奋起打击侵略者,或战天斗地的民族英雄气节的集中展现!正是无数可歌可泣的历史事实告诉了全世界人民:伟大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什么困难都吓不倒。中国人民“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 的骨头最硬!
贵州省三都县幸福民族小学,有一位身残志坚的陆永康老师,他36年如一日像一棵青松巍然屹立,他常年用自制有4公斤重的“船鞋”跪行在山村小道上,传道授业,为使山区孩子们上学 “一个不能少”,他默默奉献,教书育人。为了山区教育,他42岁才结婚安家。他那种“春蚕到死丝方尽”无怨无悔在山村教书奉献的精神,被“感动中国”称为当代中国男儿永不折腰的“中国脊梁”。抗日斗争、抗洪精神、苏武、陆永康……等都是伟大的民族气节精神的体现,是先辈们用实际行动所建立起的丰功伟绩书写的一页,是践行“八荣八耻”、崇尚科学、自强不息、辛勤劳动,无私奉献,永远写不完的一部东方红史诗。
传承道德中的“义”是指“正义”和“道义”。其内涵是教育子孙后代要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的利益,去为人民谋幸福。为了人民的解放和安居乐业,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关键时刻要敢于挺身而出、舍生取义,哪怕抛头颅、洒热血也在所不惜!这就是义的精髓。
如南宋末年丞相文天祥兵败被捕后不惧威胁利诱,誓不投降,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绝唱。又如近代戊戌六君子视死如归,从容就义,唤醒人民大众推翻满清王朝。更有近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而涌现出的周文雍、陈铁军、瞿秋白、赵世焱、刘胡兰等一大批英雄人物所表现出的“惊天地、泣鬼神”的舍生取义精神,更是可歌可泣。
再如2006年我县罗城21岁的巾帼英雄——万丹就是一个舍生取义的优秀儿女。万丹也是当代青年忠实践行“荣辱观”的光辉榜样。万丹生前为救两名落水小孩,她奋不顾身跳入池塘救人,最后牺牲了年轻的生命,被省政府授予“烈士”称号。她舍生取义的行为,是当代青年的榜样,是青年人践行“八荣八耻”的忠实代表。今天,全民学习万丹救人事迹,不仅应高扬万丹见义勇为的精神,而且应把道德国萃中的“正义”与“义举”很好和“八荣八耻”的践行准则结合在一起,牢记在脑海里,溶化在血液中,落实在行动上,学好本领,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天津市白芳礼老人93岁才与世长辞。他退休后的19年间,都在蹬三轮车挣钱,其蹬三轮车的路程能绕地球18圈,他靠劳动挣来了35万余元,生前全部无偿资助了300多名贫困大学生,完成了学业。他的“义举”和“道义”是践行“荣耻观”的诠释,也是他一生中绽放的一朵永不凋谢的“忠义之花”。值得全国人民学习和传承!
温家宝总理说:“我们民族生生不息,在于它刚健自强、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知难不难”。今天在传承道德国萃文化“忠、孝、节、义”的做人精神,践行“八荣八耻”的“荣耻观”活动中,努力去营造和谐社会、和谐学校的和谐氛围很有必要。希望每个中学生应自觉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和道德国萃准则结合起来不断去树道德新风、不断去崇尚科学,不断做好人好事,既要用“忠、孝、节、义”的传统道德筑起人格第一、积德行善、孝心爱心的道德长城,更要艰苦奋斗、遵纪守法、奋发有为,争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二OO七年三月十五日